曾是“长江三鲜”之首的它专业配资官网,从1996年至今,再也没能见过。
那样的美味之物,就这样“消失”了。
01.
在长江的浩渺水系中,曾有一种鱼,光是提及它的名字,就能让资深老饕们口舌生津,它就是长江鲥鱼。
在“长江三鲜”的名号里,刀鱼和河豚都要稍逊一筹,鲥鱼稳坐头把交椅,堪称王者。
长江鲥鱼的传奇,早就深深嵌入了中华文化的脉络之中。
远在汉代,它就声名远扬,天下皆知。
展开剩余90%到了明清时期,更是被钦点为皇家贡品,寻常百姓终其一生,都难有机会见上一面,更别说品尝其美味了。
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们对长江鲥鱼毫不吝啬赞美之词。大文豪苏东坡品尝过后,惊为天人,还赐予它“惜鳞鱼”的别称。
这是因为鲥鱼的鱼鳞细密如银,饱含丰富油脂,清蒸之后,那鳞片入口即化,堪称鲥鱼美味的精华所在。
张爱玲也曾念叨着人生有三恨,其中一恨便是“鲥鱼多刺”,由此可见鲥鱼味道鲜美至极,让人甘愿忍受挑刺的麻烦,就为一品其滋味。
长江鲥鱼的肉质,那鲜嫩程度,简直可以用“入口即化”来形容,并且毫无一丝土腥味,只有最纯粹、最本真的江水鲜味。
然而,事物往往盛极而衰。
在江阴外滩,一座鲥鱼雕塑静静伫立着,在雕塑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,那字迹如同无法愈合的伤疤,刺痛着人们的心: “1996年至今,无捕获。”
1996年,这个冰冷的年份,成了长江鲥鱼野生种群的“死亡时间戳”。
自那以后,无论渔民们怎样撒网捕捞,科学家们动用多么先进的声呐设备,进行地毯式搜索,都再也没能发现长江鲥鱼的一丝踪迹。
在生物学领域,长江鲥鱼被判定为“功能性灭绝”。
这个专业术语听起来有些晦涩难懂,直白翻译过来,其含义却无比残忍。
即便长江里或许还潜藏着寥寥几条幸存者,可它们也早已丧失了繁衍后代、延续种群的能力。
它们就像活着的化石,孤独地见证着自己种族的衰败,成为了为自己族群送葬的最后使者。
长江鲥鱼的消亡,并非一朝一夕之事,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衰败的过程。
02.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长江鲥鱼的年产量还算稳定,保持在三五百吨左右,1974年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577吨,那可谓是长江鲥鱼最后的“狂欢”时刻。
但进入八十年代,情况急转直下,警钟已然敲响。
渔民们渐渐发现,渔网里的鲥鱼数量越来越少,而且个头也愈发小了。
曾经因鲥鱼而繁荣富庶的江西巴邱镇,有着“第一村”的美誉,其鲥鱼捕捞量从1980年的136吨,一路暴跌,到1987年时,已不足10吨。
1993年,在江阴发生了长江鲥鱼最后的“绝唱”。
当时,市场上出现了两条有记录可查的长江鲥鱼,它们以每斤6500元的天价被售出。
那时,人们还天真地以为,这只是鲥鱼变得珍稀的开端,却怎么也想不到,这竟是与长江鲥鱼最后的道别,此后,它们便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。
那么,究竟是谁将长江鲥鱼推向了灭绝的深渊呢?
答案并非某一个人,而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,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,共同将其逼入绝境。
首先要说的就是人类无休止的贪婪。
长江鲥鱼味道鲜美,备受追捧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,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天价。
而天价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贪欲,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,一张张“绝户网”被无情地撒入江中。这些网不管大鱼小鱼、成鱼幼鱼,统统都不放过,来了个一网打尽。
成鱼被送上了餐桌,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,而鱼苗则被当作廉价的小杂鱼贱卖,毫无价值地被浪费掉。
这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,让长江鲥鱼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,陷入了生存危机。
而且长江鲥鱼的一生,它们在海洋中茁壮成长,待到性成熟后,便会毅然逆流而上,历经千辛万苦,回到长江上游的产卵场,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。
然而,1981年,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的实施,改变了这一切。
这座雄伟的水利工程,连同赣江上其他数不清的水电站,就像一把把冰冷坚硬的水泥锁,重重地卡住了长江鲥鱼的生命通道。
无数鲥鱼在大坝下游焦急地徘徊、奋力地冲撞,它们试图冲破阻碍,回到故乡产卵,可最终却只能精疲力竭地死去,留下的,是永远无法抵达的产卵地和未完成的繁衍梦想。
最后要说到的就是人类漠视造成的污染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长江,早已不复往日清澈的模样。
沿江的工厂和城市,为了自身的发展,毫无顾忌地每天向长江里排放巨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。
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,对于对水质要求极高、鱼卵需要在清洁环境中孵化,且鱼苗极为脆弱的长江鲥鱼来说,无疑是灭顶之灾。
曾经孕育生命的摇篮,就这样变成了它们的死亡坟场,大量的鱼卵和鱼苗在污染的江水中夭折,长江鲥鱼的种群延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。
令人感到讽刺的是,直至今日,在一些高档餐厅的菜单上,我们依然能够看到“清蒸鲥鱼”这道菜。
但大家可千万别被误导了,这绝非是长江鲥鱼“死而复生”,重新回到了我们的餐桌,而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骗局”。
实际上,我们吃到的所谓“鲥鱼”,要么是来自东南亚的外形相似的“云鲥”,要么是已经实现人工养殖的“美洲西鲱”。
它们徒有鲥鱼的外表,却没有长江鲥鱼那独一无二、令人难忘的灵魂与鲜美滋味。
商家们用这些冒牌货,试图掩盖长江鲥鱼已经灭绝的残酷现实,可这又怎能掩盖得住物种消逝的悲哀呢?
那么,长江鲥鱼是否还有机会重新回到长江,续写曾经的辉煌呢?
说实话,希望十分渺茫,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。
有研究表明,在完全人工营造的环境下,长江鲥鱼的近亲是可以实现养殖的。
具体能否实现,还未可知。
发布于:安徽省深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